首页 新明史 下章
第二十四章 汶山大捷
 在朱祁钰与柴栋率领明军水师在朝鲜海峡大战寇水师的时候,北面,朝鲜半岛上的战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卫平与罗国栋指挥的两路大军已经开始对寇展开反击了!

 卫平率领的明军北路主力大军一路打到了开城时,才遭遇到了寇有组织,且有规模,有威胁地反击。卫平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先在开平站稳了脚,建立好了防线,然后才开始寻求新的突破!现在,他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以宇喜多秀家以及小早川隆景为首的寇将领,而是军侵朝主帅丰臣秀吉!

 这丰臣秀吉虽然狂妄自大,不过在战争方面也确实是个天才,不然,他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平定日本西部地区的各番国,并且得到织田信长的赏识,让他率军入侵朝鲜!当然,日本的内战与入侵朝鲜的战争并不一样!

 丰臣秀吉在到达了朝鲜前线之后,先做了几件事情。一是撤消了宇喜多秀家的前线总指挥,由自己担任前线总指挥;二是派人把小西行长给抓了起来,准备砍了他的脑袋以立军威,不过,在众多将领以及官员的恳求下,小西保住了脑袋,并且被派到了后方去!显然,军前一阶段作战失利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小西行长的第一兵团在战场上不卖力,处处为了自身的利益着想,而导致军节节败退!三是在汶山一线建立新的防线,以抵挡明军的进攻!

 做完了这几件事,军在汶山北面的防线也算是稳定住了,不过,此时战场上的情况并不可能因为丰臣秀吉地到来而得到太大的改变。特别是,明军主力已经入朝作战,且明军除卫平外的几员大将都是跟随朱祁钰北伐,有丰富作战经验的将领。特别是以邓茂与陈豫两人为代表,作为骑兵将领,他们在朝鲜这里虽然当不上主帅,却可以用手上的骑兵给寇制造极大的麻烦!

 也就在玉浦海大海战的同时,卫平利用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南面的海战上,发动了战略进攻,再次向军发出了挑战!这次,卫平手里的十多万明军分做了三股,由他亲率主力居中,进攻寇把守的汶山。邓茂率领的大军由东路进攻,绕道临津江上游,直奔汉城。而由陈豫率领大军则从西面沿海平原推进,打击军在汶山后方的交通线!三路大军一起发动了进攻,寇的麻烦也就到了!

 首先说卫平的主力大军。中路进攻的难度是最大的,毕竟汶山北面有临津江,军沿江岸修建了大量的防御阵地,明军要渡江作战,难度非常大。不过,这并没有难道卫平!此时,已经进入了冬季,江水枯竭,水很慢。而这一年,朝鲜的冬季又特别寒冷,刚入冬,江面上就出现了浮冰。卫平选择进攻的这一,江面已经完全冻结。在让人试探,确定江面结的冰可以承受住战马以及战车之后,卫平才发动了进攻!

 五千骑兵在进攻之前,都用棉布与麻绳包裹住了马蹄。这样,战马就算是在冰面上奔跑,也不见得会滑倒。而在他们后面,是两万多步兵以及两万多火兵,另外还有卫兵为寇”准备”的两百多门火炮!

 首先发言的仍然是火炮,这可是卫平的拿手好戏,他本身就是炮兵将领!而且,在进攻之前,卫平已经派出探子渡过了临津江,确定了寇集结的地点,寇防御工事的主要位置。炮击一开始,寇就遭到了惨痛的打击,慌乱之中,根本就无法组织起沿江的防线。当然,他们也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组织防御了!

 猛烈的炮击持续了半刻钟,骑兵就发动了进攻。五千骑兵虽然不多,但是对目疮痍的军防线来说,这绝对是致命地威胁。很多躲过了炮击的寇还没有来得及组织好,就已经倒在了明军骑兵的战刀之下。而且,这五千骑兵突破了军的防线之后,立即就杀向军防线后方的各条交通要道,阻止军增援部队的到达!

 在骑兵进攻的同时,步兵与火兵也开始推进,而此时,炮火也更为猛烈了!在火兵的支持下,在炮兵的掩护下,步兵迅速地占领了军的江岸防线,并且清除了防线内残余的军。随着越来越多的明军投入战斗,到达了临津江南岸,炮兵也结束了炮击,开始渡江,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

 整个进攻过程可以说是很有规律的,而且卫平也首次在进攻战斗中将炮兵作为了主力使用,这为后来大明开创的将炮兵集中使用,用炮兵强大的火力支援骑兵,步兵进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卫平也得到了”炮兵神将”这个称呼!虽然,那一时代,明帝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将领,不过卫平因为在炮兵使用方式上的开拓贡献,让他成为了明军最伟大的将军之一,而且为今后的战争模式奠定了基础,也为明军寻求军事变革而做出了创造的贡献!

 出镇汶山的丰臣秀吉听闻明军已经渡过了临津江,而且正在迅速向汶山杀来,他没有半点荒,毕竟,明军发动进攻只是迟早的事情,不过,明军能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进度渡过临津江,这仍然让他大感惊讶!丰臣秀吉立即组织起了军的四个兵团,近十万人,朝明军发动了反击,战斗在这个时候进入了白热化!

 突前的明军骑兵在遭遇了军主力之后,纷纷按照计划撤退。而此时,卫平已经用最快的速度将炮兵运送到了临津江的南岸,两万多步兵,两万多火兵也已经占领了寇的防御阵地,并且摆好了防御架势,等待寇主力地到来!五千回撤的骑兵也迅速的回到了阵地的两翼,担负起了掩护的职责。而汶山城本来就挨着临津江的,到中午,寇主力赶到了战场,一场血战爆发了!

 丰臣秀吉一见明军防线薄弱,且只有五万左右的兵力。心里顿时大喜,虽然,他知道明军火器厉害,不过,这么薄弱的防线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丰臣秀吉立即将手里仅有的四千骑兵集中在了左翼,准备突击明军防线右翼,随后。两个兵团的寇在坚盾固甲的掩护下,开始向明军防线推进!

 卫平等的就是这一刻。如果在以往,恐怕军这种进攻方式还能对他构成巨大地威胁,军前排士兵手里持的重盾足以抵挡住百步之外来的火子弹。可是这次,卫平主要依靠的并不是火,而是火炮,想必,再坚固的盾牌也挡不住炮弹的轰击吧!

 两百多门火炮几乎同时开火。卫平这次带来的全是新式火炮,程达到了两千步左右。而且炮兵都经历过漠北大战,素质极高,其发炮弹的速度要比一般的炮兵快上三成!当然,两百多门火炮同时开火时地威力是不可小看的,就算寇都不怕死,他们也得在炮击中倒下,寇哪见过明军如此大规模的火力打击?

 猛烈的炮火根本就没有中断过,卫平不需要为弹葯发愁。自然不会手下留情。而当寇的进攻阵列到达了明军阵地前沿的时候,已经阵脚大,根本谈不上任何的纪律。而在明军密集的弹雨下,寇地损失也非常巨大!虽然,寇使用的那种蒙上了厚牛皮,且有一寸厚木板制造的盾牌能够在百步之外挡住火弹。可是在一百步之内,火子弹仍然有足够的威力穿盾牌!另外,寇士兵身上并无太厚重的铠甲,子弹在穿过了盾牌之后,有足够的威力撕裂军的躯体!

 战斗打到这个份上,寇也只有拚命了。虽然明军的火力异常的猛烈,不过,他们没有任何的选择。寇的退路完全被明军的炮火给封死了,退是死,进还有一线希望,那么就冲锋吧!不过,等着寇的则是排列在第一线的明军步兵手上的长矛与锋利的战刀!

 两个兵团,近五万寇在冲到明军阵地前的时候,已经伤亡大半,而剩下的,也恐怕没有多少胆量与士气了!而战斗打到这一步,寇的信心也完全瓦解了。现在,他们终于明白,明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蒙古骑兵了!有这样的火力,而且有这么好的素质,蒙古骑兵能打败明军才是怪事!

 丰臣秀吉也看出了问题,他知道,那两个兵团完蛋了,而且明军不是他用以往的战术可以对付的。情急之下,丰臣秀吉也想到了撤退,退到汶山城进行防御。不过,与其他的寇将领不一样,丰臣秀吉并没有逃跑,他是真正的开始撤退,有计划的撤退!

 四千军骑兵倾巢而出,杀向了明军的右翼。当然,那五千明军骑兵也早就做好了准备,见到日本骑兵杀来,明军骑兵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出战刀,了上去。可以想像,日本骑兵在这支能够战胜蒙古骑兵的强大明军骑兵面前,他们会是什么下场!

 在日本内战中,骑兵虽然也有一定的地位,不过骑兵一直不是军的主力,日本内战战场上,一次动员几千骑兵已经是非常巨大的战役了,哪像明军与蒙古,在大草原上,一次就动员几万骑兵作战!而且,明军骑兵在战胜了蒙古之后,信心,士气,斗志都达到了巅峰,面对这伙如同寇般的军骑兵,他们有何害怕!

 更糟糕的是,寇的骑兵装备非常差!根本就没有明军骑兵那种完善的战斗装备。可以说,寇的骑兵最多就只能算是骑上战马的步兵,虽然,军主帅都有着不错的铠甲,不过受到国内生产力的限制,军骑兵是没有金属铠甲的,最多也就只有一件厚一点的皮制铠甲!另外,寇骑兵手里的刀剑也算不上锋利,质量更比不上明军的战刀!双方一打起来,高下立见!

 虽然,双方兵力上的差距并不大,不过,双方的战斗力差距确实是太大了!明军骑兵如同旋风一样的冲过了寇骑兵的阵营,最后,仍然屹立在战场上的当然是明军骑兵!这一场骑兵之间的对攻战只打了不到半个时辰,除了逃脱的数百寇之外,明军仅仅以不到三百人的伤亡代价,就全歼了这股寇骑兵,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战线上,寇已经开始退却,丰臣秀吉边打边撤,趁明军骑兵被住无法身的机会,而明军主力也在对付那两个兵团的残余寇之时,军主力迅速撤退,一路向汶山城逃去!不过,丰臣秀吉的灾难并没有到此结束!

 当丰臣秀吉到达了汶山城下的时候,城头上飘扬着的是明军的军旗,而不是军的旗帜!丰臣秀吉心里大骇。原来,在他率领军主力杀到临津江畔的时候,陈豫的骑兵已经绕到了汶山的南面,并且一路杀到了汶山城下。而负责汶山防御的小早川隆景见到一下杀出这么多的明军,立即就率领他的军团逃跑了,汶山城兵不刃血的落入了明军之手!

 丰臣秀吉丝毫不敢耽搁,明军骑兵肯定会追上来的,他让宇喜多秀家率领一个兵团断后,挡住追击的明军骑兵之后,立即率领另外两个兵团向汉城方向退却。此时,寇集中在汉城,也就是第二条防线上的兵力有四个兵团,在丰臣秀吉看来,如果能够与这四个兵团会师,那么他还能够在汉城一线挡住明军的进攻!当然,战争并不以丰臣秀吉的意志为转移,明军这次准备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不仅仅要击败军,而且还要一路打到釜山去,将寇全部赶入大海,彻底消灭侵朝军!

 怎么说,丰臣秀吉都是日本的大将,他一路上撤退并没有显得慌乱,而是有条不紊的向汉城退去,在他看来,只要能够到达汉城,他就还有与明军决一死战的能力,当然,战局的发展,永远要比丰臣秀吉的计划快得多! HuzXs.CoM
上章 新明史 下章